作者:2018-01-19浏览次数:10813

医学院专职科研岗位招聘公告

【南大医学院简介】

南京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入选国家“双一流”计划的重点高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南京大学医学院(http://med.nju.edu.cn)是教育部直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七年制医学院,2012年入选首批教育部“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及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体系;现有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口腔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05人,教授116人,副教授150人。近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近三年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4项,总累计科研经费约1.7亿元。


【招聘条件】

从事医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研究,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1、具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35周岁以下。

2、具有相关领域研究经历、教育背景良好、科研能力突出。已在一级学科顶级刊物发表1篇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二区期刊发表2篇及以上SCI论文(第一作者)


【薪酬待遇】

18/年起,3年一个聘期,聘期结束考核优秀者进入第二个聘期。业绩优秀者可以申请应聘南京大学副教授岗位。


【院系联系】

彭老师ylpeng@nju.edu.cn,沈老师shenhy@nju.edu.cn

联系电话:025-83686451


请应聘者将材料发至各位导师邮箱,或者发给院系联系人转给相关导师。




一、导师:曹望森<wangsencao@nju.edu.cn>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衰老和炎症相关疾病的表观遗传机制和干预

曹望森教授课题组主要着重衰老和炎症相关疾病的表观遗传发病机制和干预研究。表观遗传异常包括DNA甲基化,蛋白质乙酰化和微小RNA异常已经被证实在衰老,肿瘤和许多临床重大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课题组通过确定关键表观遗传相关蛋白研究表观遗传异常导致细胞信号传导及关键疾病相关蛋白表达异常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与临床疾病的相关性。课题组已经在Oncogene, JBC, Blood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PNAS, Cel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Molecular Cellular Biology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Scientific Reports, Kidney InternationalBBA-Molecular Cell Research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SCI论文。课题组欢迎有兴趣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加盟,共同探索。


二、导师:陈惠君<hjchen@nju.edu.cn>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铁过载与神经退行性变疾病的关联及代谢机理研究

脑铁代谢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联,这在10年前还很少有人相信,但10年后的今天,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许多人类疾病与铁代谢紊乱有关,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亨廷顿舞蹈病病人病变脑区铁异常升高,有些甚至是神经元死亡的始发因素。近年来,本课题组在国家自然基金(810722928127306881773417和南京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109545)300万元经费的支持下,利用我们新创的多种亚铁氧化酶基因敲除小鼠证明Hephaestin蛋白在小鼠脑组织中具有重要的功能,该基因缺失的脑组织各部位出现严重的脑铁过载并伴有认知障碍;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小鼠脑铁过载,可促进老年斑结节形成,以及该结节所导致的功能障碍。我们将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为什么中老年人要避免高铁饮食,降低脑铁含量,以减缓老年痴呆的形成和发展,达到多种途径预防老年痴呆的重要目的。欢迎有相同兴趣的同行加入我们的团队。


三、导师:高 千<qian_gao@nju.edu.cn >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1、代谢调控和器官衰老机制研究;2、肠道菌群调控机体免疫平衡研究。

高千,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神经生物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怀特海研究所和耶鲁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现任江苏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代谢调控。在肥胖糖尿病研究,特别是瘦素信号系统的传导机制、多信号系统在下丘脑相互作用及神经改变、代谢相关蛋白乙酰化等问题上,做了深入系统的工作,在自然神经科学、自然医学及自然细胞生物学及美国PNAS等杂志上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总引用率超过3000次,并被邀请在神经元、神经科学年鉴上发表综述论文,受到广泛的重视。

近年来关注转化医学研究,聚焦特发性肺纤维化和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卵巢早衰、肿瘤分子机制及肠道菌群机制研究。曾获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及临床营养相关863项目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代谢与内分泌二审专家。


四、导师:韩晓冬<hanxd@nju.edu.cn>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环境与生殖;干细胞定向分化调控与组织修复

韩晓冬,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等学校医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中华男科学杂志” 编委。长期从事生殖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研究,主要关注(1)重要环境污染物的生殖毒性机制研究;(2)组织内源性干细胞的定向分化调控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参与国家“973计划”2项。研究工作发表于BiomaterialsJournal of Cell Physiology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oxicological SciencesEnvironmental PollutionAquatic ToxicologyToxicology Letters等刊物上,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40余篇。


五、导师:侯亚义<yayihou@nju.edu.cn>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免疫的调控研究

侯亚义,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医学院免疫学实验室PI1982年和1987年获得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曾在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和作为访问教授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进行合作科研。长期从事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教学与科研,主要研究方向: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免疫的调控研究。研究论文发表于Stem cellsArthristis & RheumatismEur J ImmunolNat.Rev.RheumatolMol Cancer TherCell Death DisClin Sci等刊物,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65篇。入选2008年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高层次人才;科研获奖:2014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获江苏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奖二等奖;2017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六、导师:胡一桥<huyiqiao@nju.edu.cn>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药物与开发

胡一桥,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国家及江苏省新药评审专家。长期从事缓控释及靶向制剂方面的研究,在Nature子刊等杂志上发表高质量的SCI研究论文100余篇,引用1200余次。近年来多项纳米技术发明获得授权,其中国际授权专利2项。先后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7)、江苏省百件优质专利发明奖(2011)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等研究项目。


七、导师:蒋青<qingj@nju.edu.cn>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骨骼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蒋青,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鼓楼医院关节外科主任、主任医师。1989年以来一直从事骨科及运动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是国内培养的第一个运动医学临床博士,也是国内运动医学专业唯一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所在科室是具有独立编制的运动医学和成人关节外科科室,是省卫生厅认定唯一的关节疾病诊疗中心,也是江苏省人工关节和关节镜技术的培训基地。   

主要从事运动系统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共发表中文核心论文200余篇、SCI论文100余篇,包括Nature Medicine, Nature Genetic, ACS NANO2007有篇论文被评为中国最有影响的百篇国际论文,文章总引用数为852次,单篇最高他引为119次。带领的团队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其中包括三维打印技术专利2项,踝关节屈伸运动器专利1项,膝关节置换专利2项,修复关节软骨损伤专利1项。

共获得国家支撑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基金一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卫生部行业基金子课题组长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重点研发专项资金1项、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南京市转化医学中心经费1项、江苏省医学杰出人才、及南京市重大项目2项。

以第一完成人分别于2002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并被推荐为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候选项目。是国内第一个在国际关节炎协会(OARSI)任职理事的学者,担任SICOT中国分会基础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软骨损伤修复学会(ICRS)中国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常委、下肢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再生医学分会委员、软骨修复学组的副组长,本届江苏省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创伤分会副主任委员。

担任多个SCI杂志编委,包括BMC muscusketal disorder副主编(IF=1.577), 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IF=4.6)编委、Osteopedic SurgueyIF=0.8)编委,并担任多个一流杂志的审稿人员,同时作为主编创建了一本英文杂志Annals of Jointaoj.amegroups.com),是《中华创伤杂志》、《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等国内多个中文核心期刊的编委。作为首席专家牵头编写了骨关节炎诊疗指南,并参与编写了多个国内骨科的指南,多次被邀请去美国、澳洲、日本讲学。


八、导师:李朝军<licj@nju.edu.cn>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细胞代谢稳态与蛋白质的异戊二烯化修饰平衡

李朝军,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大学模式动物所教授、博导。模式动物与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细胞结构与细胞行为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发育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动物学会理事。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编委。研究领域:细胞代谢稳态调控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关注生殖系统和心脏功能发育时细胞糖脂代谢重编程和代谢协同的功能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参加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项目三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一项。相关工作发表在PNAS, J Exp Med, EMBO J, J Hep, J Path, J Cell Sci, J Biol Chem, Am J Path等杂志上。


九、导师:李尔广<erguang@nju.edu.cn>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微生物感染与机理

   李尔广,南京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药学院博士;先后在美国思科瑞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后任免疫学助理教授、NIH课题负责人。主要从事天然免疫与药原分子鉴定和机理研究,包括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微生物天然免疫识别和逃逸的分子机理等基础研究工作。曾主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课题2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863项目1项,获NIH Research Career Development Award。以通讯作者和课题负责人在PNAS, PLoS Pathogens, J.Immunology, J.Virology, FASEB J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十、导师:李宽钰<likuanyu@nju.edu.cn>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铁代谢和线粒体疾病

李宽钰,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人类铁代谢和线粒体疾病实验室负责人。国外获奖:2008 Finalist of Mentor of NICHD Year Award, NIH; 2008 FARE Award in NIH; 2007 Fellow Award of Research Excellence (FARE Award) in NIH; 2005 Travel Award for young scientist in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 (GRC)。基础研究领域兴趣:线粒体铁硫簇的合成及其调控,亚细胞与细胞水平和系统水平铁稳态的调控;临床相关领域的兴趣:铁代谢异常的疾病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和癌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1、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关联基因TMEM187在线粒体铁代谢中的功能研究;2、弗里德赖希氏共济失调病人神经元丢失的病理机制研究)。正在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课题编号: 2015CB856300,技术骨干,靶向线粒体代谢的分子探测与过程调控;铁调控枢纽Hepcidin-Fpn1 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十一、导师:王亚平<wangyap@nju.edu.cn>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衰老及复杂性疾病发生与干预的分子基础

王亚平,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遗传学会医学遗传与人类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活性氧生物学效应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医学遗传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委。长期从事遗传性疾病、遗传相关疾病的分子基础及发病机制研究,坚守系统和创新原则,在遗传性肿瘤、衰老与复杂性疾病的标志分子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在《Clinic Cancer Research》、《Human Mutation》、《Human Genetics》、《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等专业主流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体现了项目团队的工作特色,在专业领域内具有良好基础。


十二、导师:王勇<yongwang@nju.edu.cn>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生殖/疾病分析

王勇,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学院本科生《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的教学,研究生《生殖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实验动物学》以及《医学免疫学实验》的教学。科研以人类生殖与疾病分析为主要方向,重点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研究涉及PCOS的激素代谢/卵泡发育/胰岛素抵抗/遗传/表观遗传/慢性炎症/卵巢纤维化/肠道菌群等方向。主持与PCOS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PCOS相关的研究论文100余篇。


十三、导师:王宏伟<hwang@nju.edu.cn>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粘膜炎症调控的免疫病理学机制研究

王宏伟,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的科研领域主要关注表观遗传修饰在炎症调控中的作用,科研兴趣主要关注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粘膜炎症的转归及抗炎治疗的免疫机制。2016年被列入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现为中国中药协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免疫学会会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英国免疫学会会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科技部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江苏省自然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外聘专家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参与国家973863子课题项目2项。近年在《J Invest Dermatology》、《Throax》、《Cell Death & Disease》、《J Immunology》、《Biomaterial》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申请并获得专利授权1项,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英文论著《Stem Cells in Toxicology and Medicine1部。


十四、导师:魏继武<wjw@nju.edu.cn>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肿瘤生物治疗

魏继武, 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肿瘤生物治疗,针对实体肿瘤微环境中炎症、免疫及代谢,寻找以重组溶瘤病毒、抗体、新型核苷、天然草本为突破口的抗肿瘤药物,并推进临床转化和产业化。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Cancer Research, Cancer Cell, Journal of Virology等知名刊物发表论文。


十五、导师:吴稚伟<wzhw@nju.edu.cn>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吴稚伟,现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公共健康医学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私立纽约大学客座副教授(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和英国南汉普顿大学社会科学和生物统计学院Associate Member。长期从事HIV免疫学,疫苗和抗艾滋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现负责南京大学“985”“公共健康医学”平台项目。曾参与“973”项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和免疫应答机制研究”,为子课题负责人,并担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的首席或课题负责人。吴稚伟课题组自1992年起长期致力于艾滋病疫苗设计, 特异性表位免疫学性质研究和抗体诱导等工作。其特点是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设计和抗体诱导,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分析,以及小动物模型免疫原性研究。近年来,吴稚伟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涉及肠道病毒EV71,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外泌体,miRNA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病理作用以及天然免疫和体液抑制病毒复制的机制。本实验室具有良好的研究设施,吴稚伟担任副主任的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国内一流的生命分析的硬件设施和资讯系统。


十六、导师:邢峥<zxing@nju.edu.cn>

招聘特任助理研究员:1

研究方向:新发病毒病原的分子病毒学和病毒免疫

邢峥,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1999年自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4年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进行细胞生物学和免疫细胞发育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在美国任教多年。
邢峥实验室研究禽流感病毒、布尼亚病毒SFTSV和引起神经系统感染及胎儿“小头症”畸形的寨卡病毒的宿主反应调控、病毒免疫和分子致病机制。采用反向遗传体系构建重组和突变的禽流感病毒、SFTSV和寨卡病毒,结合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等手段,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1)从分子水平探讨病毒基因和蛋白功能基团与细胞各天然免疫信号传导通路分子相互作用的基础;2)探讨病毒非结构蛋白对于亚细胞结构,如lipid dropletsStress granulesP-bodies等,的形成和演化的作用;3)阐明病毒蛋白对于细胞凋亡和细胞焦亡等过程的影响和这些过程在病毒感染病理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等。


13/ 13